close



【新北市 瑞芳區 四腳亭砲台】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四腳亭砲台」,舊名「深澳堡壘」,屬目前日治時期所建砲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防禦式砲台」,水井、彈藥庫與砲座均保存良好,形式與大武崙砲台相近,屬早年基隆港要塞防禦體系中唯一非海防的內陸砲台和堡壘。「四腳亭砲台」是新北市占地最廣、規模最大的砲臺類古蹟;新北市另一處滬尾砲臺古蹟,則位於淡水河口右岸。砲臺設置目的在護衛基隆港灣,防止敵軍由澳底及宜蘭方向登陸,兼具比鄰堡壘側防的功能。


原名為「深澳坑古砲台」的四腳亭砲台,於明治 34 年(1901 年)建造,經專家學者考量砲台所在地段意義,建議定名為「瑞芳四腳亭砲台」。四腳亭砲台位於基隆港東南方,月眉山與深澳坑口之間,標高約 203 到 206 公尺,佔地總面蹟約計為 9 公頃,由步道、指揮所、軍隊駐營、彈藥庫與主砲台座等呈開放性結合各個造型建築體形成長條狀防禦系統,砲台於 90 年 11 月指定為古蹟,94 年進行古蹟修復工程,工程採用殘跡保存方式進行修復,於表土清理作業中發現運砲坡道、練兵場及給排水設施等遺構,使砲台修復規模更趨完善、完整。


想拜訪四腳亭砲台此一砲台時,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在台北縣觀光旅遊局尚未完成整體的開發計劃前,只能經由三坑(不是台鐵基隆及八堵間的三坑)及瑞芳兩條「登山步道」登頂。我們選擇的是經由 102 縣道,借道基隆市深澳坑一帶的天外天墓園附近的路線;這應是最短且最容易登頂的路徑,也難怪以前這砲台會被稱為深澳坑砲台。


幾年前曾兩次來到三坑及瑞芳步道路口,都因故沒有走到砲台,今天三度前來再怎樣都得完成。這次改由天外天墓園步道口的停車場,步道不像三坑及瑞芳步道一般被雜草所掩蓋;天氣相當炎熱像是大火爐,還好走進步道後樹蔭遮陽,青青小草的山徑頓時消暑不少。天外天墓園步道,大部分都是鋪上碎石的步道,步道兩旁整理的相當乾淨。步道上兩邊視野盡被遮去,步道上偶而出現粉紅的野牡丹迎日而開,增添一點顏色。


瑞芳區在新北市北部,地處於基隆河的中游,基隆河在瑞芳境內由西南轉北後,由東向西而流,形成一個半圓形的河階地,因四周多為山丘所環繞,全境多丘陵起伏,平原狹窄。瑞芳的地名源於舊時在現在的瑞芳柑坪里,有間叫「瑞芳號」的雜貨店而得名。四腳亭砲台設置目的在護衛基隆港灣,防止敵軍由澳底及宜蘭方向登陸,兼具比鄰堡壘側防功能。砲台區主要由一座高砲台、兩座低砲台組成,每個砲座配置 2 門 12 cm 加農砲,共 6 門。1938 年 (昭和 13 年) 除籍後荒廢。


依據新北市府的旅遊導覽說明,四腳亭砲台設置的細部說明如下:


低砲台砲座區:低砲台位於高砲台東南側,由2座炮台構成,每個砲座安 2 門砲,各有斜坡道做為砲床與砲側庫的聯繫,但方向與高砲台相反。砲側庫各位於砲座右側下方約 2.4 公尺的地面,亦採單座式(以砲座為單位),供儲彈藥及準備發射的砲彈。西側有階梯數步,可通抵石階連絡火藥支庫。砲台採ㄇ字型平面,弧拱形儲彈孔,儲彈孔原有鐵門保護,安鐵板門蓋的鉸練多於日治時期挖除,目前尚留有鐵質扣環一處,是當時砲台安有鐵板門蓋的佐證。


火藥支庫:與砲側庫均為隧道式U形平面的拱劵結構,設在兩座砲台之間的護坡上,做為砲側庫的後援,規模較砲側庫大。室內為混泥土地坪與壁腳接觸的邊緣,留有排水溝以防潮濕。正面與石砌護坡平齊,拱劵門洞開在單側,下方有長形轉折通氣口,便於空氣對流。混泥土的弧拱直接安在石砌牆上,鐵製門扇已拆除,但內側另有一道對錯的門洞。隧道深處呈半圓形,屋頂亦做成穹霳。


火藥支庫及石階梯步道:通往高砲台的階梯步道呈Y字形分叉,左往高砲台右往步兵道,因遭大量土石覆蓋,修復時原有階梯石塊幾乎全毀遺失,陡坡面僅剩三處碎裂不完整的混泥土平台,修復時清理發現殘跡而復原。


高砲台砲座區:高砲台由 1 座砲台 2 門砲所構成,以斜坡道做為砲側庫與砲座的聯繫,供儲彈藥及準備發射的砲彈。高砲台右側有圓形平面的觀測所一處,為指揮官用砲隊鏡來觀測指揮砲手射擊的據點。砲台採用ㄇ字形平面,砲位呈弧形,左右各一處,共有 12 個退凹弧拱形儲彈孔。


步兵道及步兵胸牆:為砲台的前線防禦,居高臨下,視野遼闊。步兵胸牆以三層塊石錯砌,至分岔小路有下斜的弧形收邊石。


掩蔽部:位於西側的山頭與東北側高地的高砲台平行的後下方,宛若洞窟,通常隱於覆土之下,以防彈擊,故稱「掩蔽部」或「棲息掩蔽部」,是用來防止敵人砲彈造成損壞的掩護設施。為四腳亭砲台中最大的拱卷結構,由 5 間構成,4 間等長互通及 1 間稍短而三面封閉。每間中開弧拱門洞,兩側各開1扇弧拱窗洞,中門頂上另設橫長形通風窗 1 口,腳壁兩側有轉折之長形通風口為主要特徵。壁腳及前後牆全用紅磚砌造,上架弧形的混泥土拱劵,屋頂盡端有 30 cm 徑的陶管排氣口方便空氣對流。壁腳近處兩列方形石礎,中有方形榫槽,為兵房通舖床柱的礎石。


砲具庫:長方形平面與掩蔽部平行,現僅存地坪遺跡,四周仍留有厚一磚半的牆基及磚砌牆體殘塊。正面有喇叭形的入口 2 處,寬度較砲車車軸為寬,1912 年 (大正元年) 以後作為儲存三一式速射野砲的空間。


運砲坡道:運送砲車及彈藥通往饕砲台的坡道,中途設置有一處轉折平台供砲車轉向,沿途的排水溝及沙岩溝緣保存完整。


廁圊:座西南朝東北,入口在建築物的兩端,原為磚砌的弧拱屋頂,惟部分牆體已毀,僅存上有 7 個十字通氣口的背牆及部分地面設施:包括8尖方槽形糞坑的大便所及 1 條溝式的小便池,便所後有掏糞口,牆後有 1 處單斜的集尿坑,係由小便池以暗溝穿過大便所而連通。就規模而言,是現存日式砲台中最大,可見兵員之多。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位於儲水槽左側,因地面並無支柱成排的石礎,又位於砲具庫與掩蔽體附近,故知為三者的共同使用空間。入口有兩處,地面各做喇叭形開口斜坡,供車輛出入之用。為防水與防火,磚牆外皮全用水泥粉刷,內面裸露平整的紅磚砌為貼有木牆殘留的痕跡。三面外牆自窗台以上已毀,僅留後牆一個窗洞及其上的兩片弧拱砌,左側殘存山牆一片,屋頂為「切妻造」,右側山牆僅剩牆基。


水井:提供駐軍飲用水,水井內儲水量約為 8 萬公升圓拱形支混泥土構造,水井口保留半圓形石蓋板 1/2 圓一片及 1/4 圓兩片,石蓋板留有固定手壓式筒螺栓鐵件,水泥地坪清晰可見,石板依太陽放射狀鋪設圖案,顯有日本太陽旗精神之意義。


排水陰井:為完整石砌構造,將匯流之雨水泥沙予以沉澱截除,避免出水口淤積堵塞。


儲水所:水井的淨水設備,採混泥土構造,分為三槽,水源先經由初沉槽、再經由濾水槽及淨水槽,而後流至水井內儲存使用,各槽沉澱、濾水、淨水獨特功能,與現代淨水槽設備有異曲同工之妙。


雙門柱:柵門位於監守衛舍左前方,管制車輛及人的出入,採用雙門柱。現門扇佚失,鐵件也遭拔除,惟門柱後的裸露紅磚痕跡及拖曳甚長的磚基,說明其後側應有一道磚牆。


監守衛舍:與哨兵舍同為執行衛戍勤務的兵舍,目前僅存磚造外壁,牆內外均用水泥粉刷,四周設有通風口及 1 個掏糞口,右後角有大小便所各 1 處,位輪值勤務的兵士而設。門窗採用弧拱形,外牆高處原設有挑檐屋架,目前僅存螺絲鐵件,為「寄棟造」木構架及屋面的明證。內牆殘留痕跡,可判定入口門扇為橫拉的滑輪推拉門。


哨兵舍二:位於砲運坡道往高砲台處,由於殘存破損材料較多,外形較為完整,磚砌牆體及拱形屋面仍清晰可見,背牆上砌有兩處十字通氣孔,地坪及左側洗手檯尚完整。


哨兵舍一:位於四腳亭砲台的入口處,是砲台最西邊的建築,目前僅存牆基遺跡的地坪及兩孔方圓各一的槽體。


此次拜訪「四腳亭砲台」,登高一望,瑞芳及深澳坑一帶之景色盡收眼裡。群山、河流與市區相互交錯,亦有別於海防砲台之景觀。瑞芳自開發以來,便位於一個基隆往來宜蘭的樞紐位置。西元一八八八年,劉銘傳創辦郵政總局,便以龍潭堵(現今瑞芳的市區)為中間站。而且鎮中心有基隆河貫通其中,或說以往船舶可航行至現今的內瑞芳(舊稱柑仔瀨),可見往昔由礦產配合陸運及河運,形成了一個交通樞鈕的城鎮。


日治時期四腳亭砲台就是新式砲台之一,國府播遷來台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荒廢。這座砲台最大的特色是一個內陸砲台,而非一般海防砲台,所用的武器偏向山砲性質。主要是防禦來自瑞芳方向的敵軍,可以扼守基隆河谷地與河道週邊區域。此地既可防衛東北方來犯之敵,又可防衛山下的瑞芳及基隆深澳坑一帶之礦區,自古以來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西元一八八五年,發生清法月眉山戰役時,其戰事也都發生在此一地區。可見此山區的眾砲台配置,對於基隆港防衛之意義是何等重大。


四腳亭砲台的解說牌上寫著此砲台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 年),並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 年)竣工。但在翻開西元一八八五年的法軍古地圖,則可以發現此地附近至少有兩座堡壘。一為「Fort De La Table」,另一則為「Fort chinois」。再比對現今的地圖,「Fort De La Table」桌山砲台,可能位於現今的『月眉山』;而「Fort Chinois」,「Chinois」法文翻譯為『中國的』,其位置應該就是現在的『砲台山』。所以,理論上四腳亭砲台,乃建築於清領時期的舊堡壘基礎上。請參閱法軍古地圖:http://www.jeffchou.net/yourdon/sinofrenchwar/Kelung_no9.jpg


不管稱之為四腳亭砲台或深澳坑砲台,現今只有登山客及特定的少數群眾會來此一遊,但負責管理的新北市政府 (周錫瑋縣長任內),也已經在山頂上建了座遊客中心。基隆港因為位處北台灣要津,自從西方列強覬覦中國利權以來,這四百年內,在一次次與外國勢力的角力戰中,基隆始終立於重要地位而不墜,加上昔日盛產煤、金、銅等礦產,更是歐亞諸國意圖佔據之地。


西元 1626 年西班牙人、西元 1642 年荷蘭人、清朝道光廿年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總督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佔領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幾百年來,這些硝煙已遠,徒存遺跡在現在。


四腳亭砲台 (深澳坑砲台),在清法戰爭時尚未存在,史書在描述兩次月眉山戰役的過程中,在深澳坑的部份並沒有提到砲台,只有說到雙方在深澳坑肉搏戰的過程。四腳亭砲台,是日本佔領台灣之後,以自己登陸台灣的經驗加上戰略考量,在深澳坑建立砲台。而砲台主要是防守陸路,但實際的走過一遍後,發現砲台面對的位置仍包含海岸,可補足槓子寮砲台的不足,因此可以知道四腳亭砲台的重要性。


四腳亭砲台佔地很廣,保存還算好,地勢很隱密,出入也非常不便。遺址包括一般營舍、指揮所、機槍碉堡、彈藥庫、砲盤區、蓄水池、廁所等等,一般營舍為砂岩築砌,營舍後方則有一整排洞窟營舍,共有五間之多,相當特別。砲盤區共三座砲座,位於營舍後方,其中兩座設在置高點,子牆僅高約 5 尺,以石材築砌而成,亦設有儲彈孔以備臨時緊急取用,另有輸彈斜坡可以自彈藥庫運送砲彈上砲座。整個砲盤區居高臨下,氣勢雄渾。


遊客欲往四腳亭砲台,選擇從四腳亭步道或三坑子步道 (目前步道口進行道路工程,不適宜從此進入) 前往;沿此路線前行約 630 公尺即是四腳亭步道入口,步道長約 1500 公尺,步行約 60 分鐘可到達。至於由天外天墓園停車場的步道入口開始走最近,只要十五分鐘就到了。


資料引用:
(1)、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0137)暖暖.百年幫浦間.西勢水庫.金山寺.戰壕遺址: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137.html
(2)、【半日遊】瑞芳四腳亭(深澳坑)砲台訪古紀行 - ~高級水電工的「領」、「導」足跡~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ickyshiu/3812197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boch.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四腳亭砲台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5786209
















































砲台區主要由一座高砲台、兩座低砲台組成,每個砲座配置 2 門 12 cm 加農砲,共 6 門。1938 年 (昭和 13 年) 除籍後荒廢。(砲台區設置圖)














































































































































































































哨兵舍三:位於砲台最東邊靠近舊電塔處,損壞較為嚴重,僅存地坪遺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博愛血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