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南港區 更寮古道、栳寮古道、土庫岳】
台北盆地附近有幾個一等三角點,如大棟山、燦光寮山、七星山、新店的獅子頭山、和深坑、南港交界處的土庫岳兩個一等點。今天的目標是土庫岳,可從深坑或南港方向來登土庫岳,最後選擇從南港的方向走更寮古道來登土庫岳。
土庫岳,地籍圖稱之為大坪山,在地人從清朝就叫它望高寮。清朝中葉已在此處設有隘勇守禦番匪,並築了瞭望臺。百年前抗日義軍也利用此地,做為反攻臺北城的信號臺,日治時代轉由日警駐守,更寮古道也改成保甲路,以守護此區運送茶、腦的往來商人;當然,更寮今日早已灰飛煙滅。
其實從前已經走過更寮古道,我們開車到舊庄街二段 122 巷的更寮古道登山口。沿著中研院路往南行,接舊莊街,續行到舊莊街二段 122 巷,停車,登山口就在此處,有清楚的地圖標示。如果是搭公車,可以搭 212 線到舊莊總站下車,然後步行約 10 分鐘到登山口。
此處的登山步道入口處寫著「更寮古道」,更寮,又稱作望高寮,是一種防禦設施;「更寮古道」並不是為了運送貨物而開墾的產業步道,而是因為了防禦番害而開闢出來的一條便道,因此它的歷史地位是極為特殊;當年這些曾經攻擊過漢人的泰雅族原住民,之後已全部被驅趕至新北市的烏來區了,而替漢人防守泰雅族人的凱達格蘭族,至今也因被漢化而消失。
舉步進入更寮古道,跨大步走上了已經鋪滿花崗岩石階的古道,雖無古意,走在這階上倒也安全。不久,可從古道開闊處看到國道五號,沒什麼車,或許今天也是個去宜蘭遊玩的好日子吧,不會塞車。續行,接上舊莊街二段 122 巷的柏油路,這裡有好幾隻野狗,拼命對著我們狂吠。繼續往上約十公尺,不久就可以看到下一段登山口,這一段明顯較陡,沿著高壓電線下方而行,約五分鐘,看到一處轉彎與柏油路相接,這裡是舊莊街二段 122 巷的巷底。
繼續往上,沿著高壓電線下方而行,這一段仍然很陡,然後而改為平緩的腰繞路段。不久又一處轉彎與柏油路相接,這裡是南深路 91 巷的巷底。巷底是個小聚落,這個小聚落,有個可以一看的建築「槍孔屋」,會出現在這邊,與更寮設置的意義相仿,都是為了應對山中的盜匪或者原住民的出草而設置。
槍孔屋的主人姓潘,據說早在清代就已經被官府派駐在此,任務應與守衛樟腦、茶葉生產有關。槍孔屋除正身牆面仍保留原樣外,其他部分均已改建的有點多,只能從石欄窗和槍孔去搖想當年槍孔屋的模樣。槍孔本身為了方便內部防禦與射擊,因此設計成喇叭狀,內大外小,可調整槍支角度。不過目前無人在內居住。
離開槍孔屋,回到腰繞步道口,沿著步道往上,不久後遇叉路,均可通往土庫岳,不過我們要順登山豬窟尖,因此取右。不久,抵達椿萱農場(又稱第一市民農園)。農場沒有很大,但其實如果有預約,然後跟農場主人討論活動,這個農場看來很有趣,裡頭有生態池,可以釣蝦,也有控窯的地方;不過我們並沒有預約,只是路過。
過椿萱農場後,續往山豬窟尖方向前進,開始陡上,沿路都有在地蝴蝶、植物的照片簡介。十餘分鐘後上稜線,右側有涼亭,名為大坪亭,左為主要步道通往土庫岳,往右穿越涼亭則是通往山豬窟尖的小山徑,取右。前往山豬窟尖。大約二分鐘就到了,山豬窟尖山頂有一高壓電塔,基點在電塔後方,為台北市都計處四等三角點(圖根點),海拔高度約 356 公尺,山頂樹林茂密,無展望。
離開山豬窟尖,從電塔前方有條往西南方直下的路徑。電塔另一邊還有通往山豬窟尖西南峰的山徑,從這條路徑可登山豬窟尖西南峰,不過我們沒打算去爬山豬窟尖西南峰,而且聽說路徑不明,還是不要造次地好。回頭走到大坪亭,今日當然是為了土庫岳的一等三角點而來。一段沿著稜線而行,展望佳。遇叉路,右往土庫岳古道,也就是深坑鄉的大坪方向,左則往土庫岳,取左;不久再遇叉路,左往更寮古道支線,右往土庫岳,取右。
終於上到土庫岳了,土庫岳,又稱大坪山,海拔高約 389 公尺,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與三等三角點各一;山頂寬大可容許多山友同時休息,但因樹林茂密而無展望;早年更寮(望高寮)即架設於此處,用以監視、預警盜匪或者原住民出草,今日早已沒有更寮了,倒是多了座涼亭和一些椅子。
土庫岳一等三角點,同時還有衛星點、重力點、一等天文點的頭銜。天文點是天文測量所使用的基點;重力點是計算地球重力橢球體的基點;衛星點是衛星定位所使用的基點。涼亭旁另有三等三角點基石一顆。循原路找到通往更寮古道支線的方向。這段路一路陡下,相反的就是一路陡上,還好我們沒有選這條路登土庫岳。
途中有右叉路沿稜登山,通往三層崎山,不取。不久後開始沿著溪谷下山,這段古道所經過的地方有個特別的地名叫做「飫坑」,意思是說早年往來更寮古道的商旅,到了此處,皆會覺得疲累而飢餓,我們也開始理解到飫坑的由來。不久,右側有叉路,指標寫通往更寮步道支線,取右,離開更寮古道主線。
在支線越過一個小山嶺,嶺頂有電塔,然後又是陡下,不久後便看到柏油路,是舊莊街 232 巷,沿著舊莊街往下走,數百公尺後於右側有登山條,是個陡下,從此開始為栳寮古道的範圍。栳,字通腦,腦寮便是清代伐樟製腦的場所,北台灣的山坡地,一開始是有相當大面積的樟樹林,在清代與日治時期,因大量採腦而開伐殆盡,後來這些山坡地則轉作經濟價值更高的茶葉,南港包種茶也就應運而生。
在栳寮古道,現在幾乎是看不到製腦的遺跡了,倒是製茶的遺跡不在少數。這段陡下的古道已改建,但似乎完全無人行走,草藤蔓生、枯木橫亙,讓我走來是有點心驚膽顫,不過還好這段路程極短,又接回了舊莊街 232 巷,映入眼簾的是個六角形涼亭,涼亭對面則有個破敗的石屋。當下只覺得這石屋看起來頗有歷史,建築方式也不像是隨意亂造,但手邊無任何資料,便隨意照個幾張照片紀錄,回家一查,才發現這就是「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福建安溪人,原進行樟腦製造,但因無利可圖(人工樟腦出現),便於光緒十一年(1885)時與王水錦兩人,在南港大坑地區種植茶葉,將福建安溪包種茶引入,由於種植得法,所產之包種茶更勝安溪原產地,因此在日治時期,只要茶葉包裝紙箱印上「南港」二字,總能賣的貴些。隨後,日本政府為了拓展茶業發展,聘請魏靜時到栳寮(腦寮)一帶教導包種茶種植、製作方法,並在現今的舊莊街二段 232 巷底,成立栳寮製茶所;魏靜時對南港包種茶貢獻卓著,去世時由日本政府頒發白櫻花狀,並譽為「臺茶之父」。
我們順著柏油路續行,看來栳寮古道有一部分都已經改為柏油路,於是只好就在走到路底,指示牌處有上下叉路,上叉路通往一間磚造房屋,後方有菜園,經查,正是之前所提到的「栳寮製茶所」。製茶所建立於大正五年(1916 年),全名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聘請魏靜時為講師。該製茶所於二十餘年前修建過,不過大多使用原建材,現在則是魏靜時後人居住使用。下叉路通往另一間石屋,原以為是魏靜時故居,但回來才發現其實只是個尋常農戶。
離開栳寮製茶所和農戶石屋,在石屋前方看似菜園小徑,就是栳寮古道了,繼續沿著古道走,不久後遇到右方叉路,有指標寫著通往「錦興煤礦通風口」。這一帶的地層屬於中新世沉積的木山層,木山層夾有少量煤礦,因此南港早年也有十餘處煤礦坑,錦興煤礦為其中之一,此礦坑於民國四十五年,由南港士紳王列盟成立錦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礦脈深度約為 200 公尺,日產約 30 噸煤,於民國五十九年停產。南港的煤礦坑大多已經找不到在何處,錦興煤礦礦坑口的位置也已經消失,僅存這個通風口為人所知。
離開通風口後,繼續往谷底走去,一路下坡,最後接上舊莊街二段,栳寮古道的行程也就到此結束。南港自茶產業起家,它曾經因生產茶葉而繁榮一時,然而到了日據時代,因煤礦業的興起,促使南港人開始轉而投向這個雖危險但薪資相當高的工作,南港茶業便從此時開始沒落。到了今天,由於南港的地理位置離台北市的市中心僅數里,因此對於南港人來說,他們有更好及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在這些種種的時代變遷之下,促使南港茶業終究是走向了沒落一途。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ed.taipei.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土庫岳。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599157。
舊莊路二段122 巷登山口,若開車要注意一下,路面上有『親山步道圖騰』。
路旁有一指示牌,還以為更寮古道入口就在這裡。
舊莊街二段 114 巷。巷口旁邊的牆上就掛著上面的標示圖,這明明就表明了這不是一般的樓梯。
沒想到走進這個「114 巷」完全是一條死巷,除了被狗吠以外根本是徒勞無功。
舊莊街二段122 巷登山口,在一個彎道處,可搭乘公車小 5 路線至舊莊二站下車。登山口左側萬景茶行可補充乾糧、飲料。
舊莊路二段122 巷登山口,若開車要注意一下,路面上有『親山步道圖騰』。
果然從台北南港方向爬土庫岳,就是無窮盡的花崗石階。
順著步道往上走約十分鐘,來到一處可以眺望北宜高速公路 (國道五號) 南港隧道東行線南口的地方。
續行,接上舊莊街二段 122 巷的柏油路,這裡有好幾隻野狗,拼命對著我們狂吠。
繼續往上約十公尺,不久就可以看到下一段登山口。
叉路點。前方接舊莊街二段 122 巷的巷底,左往土庫岳。
舊莊街二段 122 巷的巷底,這裡有一座涼亭。
更寮步道 (主線) 路線圖。按我放大。
不久又一處轉彎與柏油路相接,這裡是南深路 91 巷的巷底。
巷底旁有個小聚落,這個小聚落,有個可以一看的建築「槍孔屋」。
「槍孔屋」的「槍孔」。
「槍孔屋」會出現在這邊,與更寮設置的意義相仿,都是為了應對山中的盜匪或者原住民的出草而設置。
折回叉路點,南深路 91 巷的巷底登山口。
叉路,左往更寮步道 (主線),右往椿萱農場 (更寮步道支線),均可抵達土庫岳。
打印台。
原來臺北市還有『大地工程處』這個單位。
大台北登山健行站。
椿萱農場。
椿萱農場內部陳列,有製茶、水蜜桃乾等產品。
椿萱農場,後方則有自然展示區。
椿萱農場,俯瞰南港地區的南港軟體科學園區。
過椿萱農場後,續往山豬窟尖方向前進,開始陡上。
沿路都有在地蝴蝶、植物的照片簡介。
大坪亭,左往土庫岳,穿越涼亭往右為山豬窟尖。
大坪亭。
大坪亭。穿越涼亭後方有小徑,往山豬窟尖。
山豬窟尖山徑,山頂處有高壓電塔,汐止板橋白線 021 號電塔。
山豬窟尖,台電原來也有基石。
花徑不曾緣客掃。
才爬了一千六百公尺。
俯瞰內湖科學園區,環東快速道路 (後) 和國道三號 (前) 清晰可見。
咦?本來是爬了一千六百公尺,怎麼變成一千四百公尺?
一段上坡後遇叉路,左往山豬窟尖,也就是剛剛去過的大坪亭方向;右往土庫岳。
不久再遇叉路,左往更寮古道主線,右往土庫岳,取右。
終於上到土庫岳了。土庫岳,又稱大坪山。
土庫岳北方,汐止板橋白線 020 號電塔。
土庫岳,海拔高約 389 公尺,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與三等三角點各一;山頂寬大可容許多山友同時休息,但因樹林茂密而無展望。
早年更寮(望高寮)即架設於此處,用以監視、預警盜匪或者原住民出草,今日早已沒有更寮了,倒是多了座涼亭和一些椅子。
土庫岳一等三角點,同時還有衛星點、重力點、一等天文點的頭銜。天文點是天文測量所使用的基點;重力點是計算地球重力橢球體的基點;衛星點是衛星定位所使用的基點。
土庫岳一等三角點,以水泥保護的好好地。
土庫岳也有一個三等三角點。
涼亭旁另有三等三角點基石一顆,一一三四號。
土庫岳,海拔高約 389 公尺,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與三等三角點各一。
循原路找到通往更寮古道主線 (往右) 的方向,左邊為更寮古道支線。
更寮古道主線看來是依稜線而行。
這段路一路陡下,相反的就是一路陡上,還好我們沒有選這條更寮古道主線登土庫岳。
又來到叉路點,左往更寮古道主線,右往舊莊街 232 巷登山口。
叉路點的說明牌,左往更寮古道主線,右往舊莊街 232 巷登山口。
回頭看山徑還真陡呀。
陡下的終點是舊莊街 232 巷。
沿著舊莊街往下走,數百公尺後於右側有登山條,是個陡下,從此開始為栳寮古道的範圍。
舊莊街 232 巷與栳寮古道的叉路點,這裡應該算是栳寮古道的終點,不過我們要倒過來走。
栳,字通腦,腦寮便是清代伐樟製腦的場所,北台灣的山坡地,一開始是有相當大面積的樟樹林,在清代與日治時期,因大量採腦而開伐殆盡,後來這些山坡地則轉作經濟價值更高的茶葉,南港包種茶也就應運而生。
不久又到了舊莊街 232 巷與栳寮古道的另一處叉路點。
接回了舊莊街 232 巷,映入眼簾的是個六角形涼亭。
涼亭對面則有個破敗的石屋。當下只覺得這石屋看起來頗有歷史,建築方式也不像是隨意亂造,但手邊無任何資料,便隨意照個幾張照片紀錄,回家一查,才發現這就是「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故居」。魏靜時,福建安溪人,原進行樟腦製造,但因無利可圖(人工樟腦出現),便於光緒十一年(1885 年)時與王水錦兩人,在南港大坑地區種植茶葉,將福建安溪包種茶引入,由於種植得法,所產之包種茶更勝安溪原產地,因此在日治時期,只要茶葉包裝紙箱印上「南港」二字,總能賣的貴些。
「栳寮製茶所」。我們順著柏油路續行,看來栳寮古道有一部分都已經改為柏油路,於是只好就在走到路底,指示牌處有上下叉路,上叉路通往一間磚造房屋,後方有菜園,經查,正是之前所提到的「栳寮製茶所」。
栳寮製茶所。
栳寮製茶所。
栳寮製茶所。日本政府為了拓展茶業發展,聘請魏靜時到栳寮(腦寮)一帶教導包種茶種植、製作方法,並在現今的舊莊街二段 232 巷底,成立栳寮製茶所;魏靜時對南港包種茶貢獻卓著,去世時由日本政府頒發白櫻花狀,並譽為「臺茶之父」。
栳寮古道「魏靜時故居」登山口。
栳寮古道旁尋常農居,初誤為「魏靜時故居」。
農居前遠眺對面汐止市山頭大樓。
農居旁往栳寮古道親山步道。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旁菜園。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新)。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新)。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新) 對面為『伍泰資訊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舊)。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舊)。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舊)。
栳寮古道親山步道,舊莊路登山口 (舊)。按我放大。
=================我是分隔線=================
【新北市 深坑區 番外篇土庫岳古道】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ed.taipei.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土庫岳。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599157。